陈赓将军在开国将帅里就像一阵清爽的风,性格里透着一股调皮和幽默。在那个讲究庄重和严肃的年代,他的言行特别让人眼前一亮。
才艺广泛,学啥像啥。
陈赓天生擅长表演,无论演什么角色都活灵活现。在黄埔军校时,他曾参与排练了一部名叫《袁世凯的皇帝梦》的戏剧。剧中有个袁世凯的五姨太角色特别吸引人。但军校里没有女生,演员选角成了难题。这时,陈赓自告奋勇,决定男扮女装,成功扮演了这个角色。
陈赓虽然没有表演天赋,却把五姨太的角色演活了。他动作轻盈,眼神流转,逗得下面的同学直乐,纷纷笑出了声。
陈赓曾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过一段时间。为了养活自己,他学会了各种街头生存的本领。担任旅长时,他经常和身边的警卫战士、机要员聊天解闷,还展示过自己特别的吸烟技巧。
他抽烟的动作特别娴熟,藏烟头、扔烟头、吸烟头一气呵成,就像变魔术一样流畅。接着,他吐出一圈圈烟雾,大烟圈套着小烟圈,看起来特别神奇。最后,他还吐出一道烟箭,那形状就像一串糖葫芦,看得人直呼精彩。
做完这些表演后,陈赓接着说道:“吸烟时吞吐烟雾,说话时拐弯抹角,不是流氓就是无赖。”
他那些特殊的本领,是从以前在上海街头跟一些不务正业的人那里学来的。靠着这些高超的技能,陈赓在上海的街道里来去自如,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他的真实身份。
尽管陈赓的烟技很高超,但他对烟的依赖并不大。一旦他决定戒烟,就能立刻做到。
在陈赓担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的时候,他和参谋长周希汉成了烟友,两人都是烟不离手。每当战事紧张时,他们就不停地抽烟。周希汉因为抽得太凶,经常咳嗽,还容易感冒。身边的同事多次劝他们少抽点烟,于是陈赓和周希汉决定一起戒烟。
陈赓态度坚决,说再也不抽香烟了。周希汉忍受着难熬的痒感,硬撑了三个星期,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了。他找来几位年轻的参谋,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任务。他让他们站在20米、50米、100米和200米远的地方,观察他假装是日军趴在地上抽烟时,是否能看到烟头的亮光。
幕僚们面上带着微笑,心里都清楚参谋长是烟瘾犯了,但为了不戳穿,他们默契地和他一起演这场戏。
周希汉勇敢地跳进土坑,把大衣盖在头上,一支接一支地抽烟。过了半个多小时,突然有人掀开大衣,一把拉住他的耳朵把他拽了起来。
周希汉见到陈赓,脸立刻红了,大声解释说:“这只是演习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陈赓脸色严肃地说:“咱们之前说好了,谁要是抽烟就得刮鼻子,刮十下。你是头一回,我手下留情,刮五下就行了。”
他伸出手指,在周希汉的鼻梁上狠狠地刮了五下,然后轻松地走出房间,和在场的参谋、警卫们一起,开怀大笑,气氛特别热闹。
陈赓人缘好,性格开朗,喜欢开些善意的玩笑。
在延安的日子里,他和毛泽东、朱德等几位领导人,还有他们的家人,以及身边的警卫员、马夫和炊事员,相处得特别融洽,就像一家人一样。有一次,毛泽东开玩笑地叫他“陈赓小鬼”,他听了只是开心地笑了笑。就连警卫员和马夫们叫他“陈胡子”,他也总是坦然接受,毫不在意。
陈赓的家庭温情故事
陈赓感情深厚。
1937年,他的第一位妻子王根英意外去世后,他对婚姻的事情变得特别谨慎,很长一段时间都小心翼翼。
直到1943年,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,陈赓和傅涯终于结为夫妻。
傅涯的哥哥是国民党的成员,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,他曾特意去延安看傅涯。当时,陈赓已经是军队中的高级将领,他的婚姻需要得到上级的批准。因为傅涯有特殊的家庭背景,他们的婚事遇到了不少困难。
陈赓对这件事没有放在心上。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明确说过,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的人。傅涯是共产党员,这和他的哥哥有什么关系呢?
组织一直在深入调查傅涯和他的家人之间的交往。这个调查从傅涯与陈赓的第一次见面开始,一直持续了两年多,直到他们结婚。在此期间,陈赓曾因不满,向刘邓首长坦率地说:“如果你们不将调查进行到底,我和傅涯就只能自己采取行动了!”
刘邓首长高兴地笑了,最终,在刘邓、周恩来等人的同意下,陈赓如愿娶到了心爱的女子。两人恩爱和谐,共同书写了一段甜蜜的爱情故事。
1950年2月,昆明迎来了解放的光明时刻,陈赓将军带领着英勇的部队进入了这座城市。那时的昆明,因为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的迁移,社会风气特别开放。特别是大中学校的学生们,对英勇的解放军既感到好奇,又充满了敬佩。每当士兵们走在街上,总会有许多学生跟在后面,与他们交谈,握手,问题一个接一个。其中,不少女学生特别热情,她们喜欢和解放军的官兵一起跳舞,分享胜利的喜悦。
许多士兵来自农村,很少见到这么热闹的场景。他们在战场上面对凶猛的敌人也毫不退缩,勇往直前。但一遇到女学生,他们却经常脸红,喉咙也不自觉地动起来。
陈赓和傅涯在街上散步,正好被学生们看见。陈赓性格开朗,说话风趣,而32岁的傅涯气质优雅,让云南大学的学生们忍不住喊道:“司令员,来个拥抱吧!”
陈赓兴奋地和妻子来了个拥抱亲吻。
学生们兴奋地鼓掌欢呼,其中一人更是大声喊道:“司令员,再来一个拥抱!”
陈赓的兴致也愈发高涨,与傅涯深情地拥吻在一起。
同学们鼓掌鼓得特别起劲,声音大得像雷声一样,整个教室都充满了热烈的气氛。
若不是兵团保卫部的工作人员及时相救,陈赓恐怕真的无法摆脱困境。
陈赓大将军可算是一位“宠女狂热者”。他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1950年,他唯一的女儿陈知进降生了。陈赓视她如同掌上明珠。据陈赓大将的家人回忆,当时,小女孩因为食用了缴获的美国进口奶粉过敏,脸上长了许多痘痘。正巧,一位女兵前来探望,无意间说:“这小家伙怎么长得这么难看。”
这件事传得这么广,居然到了我在昆明重逢旧友时,他们一见我,便笑着调侃:“你就是那个‘漂亮女儿’啊!”
陈赓走到哪里都喜欢带着他的女儿。即使是去一些重要地方,他也会带上女儿。比如,他去中南海怀仁堂看戏,按规定是不许带孩子的。但每次面对女儿,陈赓总是像年轻时那样勇敢,硬是带着她进了门。毛主席、周总理等人看到这一幕,也只是微微一笑,怀仁堂的警卫们也没有阻止他们。
陈赓将军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,他计划去大连参加一次军事演习。为了方便,他决定带上女儿一起出行。早上天刚亮,陈赓就遇到一个难题:女儿的头发太长,自己不会梳。没办法,他只好请一位女服务员帮忙。等回到北京后,陈赓就跟傅涯说,把女儿的头发剪短一点,这样以后出行会更方便。
虽然时代在变,但提到对女儿的宠爱,陈赓将军和现在的“女儿奴”、“宠女狂魔”们,表现相差无几。
一些旧同学,曾经是国民党的军官,聚会在一起回忆往事。
陈赓一直保持着对同学的深厚情谊。作为黄埔一期的学生,他当年与蒋先云、贺衷寒齐名,被誉为“黄埔三杰”,在黄埔军校早期便已是风云人物。他们三人学习优异,作战勇敢,名声远播,无人能及。即便后来在国民党军队中叱咤风云、独树一帜的杜聿明,虽然也是黄埔一期的学员,但也对陈赓十分敬佩,自认比不上他。
1925年,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东征,目标是军阀陈炯明。在战斗中,陈赓表现英勇,成功救了蒋介石一命。这一壮举让陈赓在国民党将领中声望大增,威信也大大提升。
陈赓回忆,1925年10月,蒋介石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三师进攻,却遭遇了失败。在战场上督战的蒋介石一度害怕极了,甚至有轻生的念头。陈赓适时安慰他:“这支部队的军官不是黄埔军校出来的,也不是您的弟子,您不用自责,更不必寻短见。”这话让蒋介石打消了自杀的念头,但他的恐惧让他腿软,几乎无法行走。当时身为警卫连长的陈赓,一面指挥部队顽强抵抗,一面亲自背负蒋介石,将他安全撤离战场。
这件事之后,黄埔校友们都纷纷夸赞。
在解放战争的激烈战斗中,不少军事精英不幸被俘。其中,杜聿明将军,当时是徐州“剿总”的副司令,在淮海战役的陈官庄战斗中被捉;宋希濂将军,同时担任华中“剿总”副司令和第十四兵团司令,在大渡河战役中被捕;杨伯涛将军,作为第十八军军长,在淮海战役的双堆集战斗中成为战俘;郑庭笈将军,作为第四十九军军长,在辽沈战役的黑山战斗中被俘;王耀武将军,担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,在济南战役中被捉;周振强将军,作为浙西师管区司令,在解放浙西的战斗中不幸被俘。
以前是大人物,现在身份大变,心态失衡,感到非常失落。宋希濂被关在重庆磁器口的白公馆里,知道自己犯了大错,心情沉重。1950年春天,陈赓将军突然来到白公馆,把宋希濂还有另外两位战俘——钟彬(接替宋希濂担任第十四兵团司令)和曾扩情(蒋介石的“十三太保”成员)从白公馆救了出来,以同窗之谊邀请他们共进晚餐。
陈赓并不显出大将的威严,席间笑语盈盈。他对宋希濂三人说:“看重庆的大雾,虽然浓重,终究会消散。你们心中的迷雾也会这样,等到阳光普照,自然就会消失。”
这场晚宴超过了两个钟头,宋希濂和其他宾客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风中,心中顿时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。
陈赓请宋希濂等将领共进晚餐,这趟饭局也很危险。因为那时中央还没确定怎么处理这批国民党旧部,万一说错了话,可能会惹麻烦。
陈赓显得很自在,他巧妙地把握住了政治的尺度,既没有违反任何规定,又很好地引导了他的老同学。
在1960年,周恩来特意让陈赓向黄埔校友传达指示,希望他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,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启发和教育,以便他们能为统一战线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陈赓特意在北京民族饭店组织了一场聚会,邀请了杜聿明、周振强、宋希濂、王耀武、杨伯涛和郑庭笈六位老友。这几位在1959年的特赦中获得了自由,重新成为普通公民,思想上的转变也得到了认可。这次聚会的气氛非常和谐,大家交流得十分愉快。
酒喝到一半的时候,陈赓的思想就像脱缰的野马,变得更加自由奔放。看到这个情景,同学们都被他高涨的情绪感染了,纷纷低声唱起了黄埔军校的校歌。
汹涌的河水奔腾不息,鲜艳的党旗随风舞动!这里正是革命的发源地——黄埔!……
陈赓满心欢喜,回忆起那年少时光,完全不在乎旁人的眼光,放声随音乐而唱。
这件事在各个地方都传开了,不管是党内的人还是以前国民党的将领,心里都感到很紧张。要知道,那个时候的政治气氛特别紧张。我们党的高级干部虽然有不少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,但谁也不敢公开谈论那段经历。就连周总理也只是默默地记住,从没提起过。
只有陈赓将军敢这样做。也只有他,不怕别人说闲话就敢这么做,因为他忠心耿直的名声早就传遍了。
不敢惹粟裕
陈赓性格外向,胆大心细,和谁都能聊得来,几句玩笑话就能让气氛活跃起来。
1933年,陈赓在上海不慎被捕。蒋介石立刻下令,将他押送到南昌。当时,蒋介石正在南昌行营,指挥着对中央苏区的围剿。当蒋介石见到昔日曾救过他一命且非常器重的门生陈赓时,眼中充满了关切,轻声说道:“陈赓,你看起来瘦了不少。”
陈赓说:“我一个人瘦些,但愿天下人都健壮。”又说道:“校长,您也瘦了不少。”
蒋介石叹了口气,说道:“国家到了这个地步,百姓苦不堪言,我夜不能寐,吃饭也提不起胃口啊!”
陈赓又问道:“作为党的国家领导人,校长您虽然看起来瘦了一些,但感觉国家却更显得虚弱了,这是为什么呢?”
蒋介石头脑一片空白,说不出话来。
194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,陈赓在延安听毛主席讲课。因为天气热,加上会议有点长,陈赓忍不住挠头,起身走动起来,四处张望,最后径直走向主席台。
主席微微愣了一下,问陈赓有什么紧急的事情。陈赓没有说话,拿起主席的搪瓷杯,几口就把水喝了个精光。随后,他向主席行了一个礼,说道:“天气这么热,借主席一杯水解解渴。现在没有什么别的事了。”下面一片欢声笑语,主席也露出了温和的笑容。
大家都知道彭德怀给人的印象很严肃,脾气也不太好,经常严厉批评别人,脸上几乎没什么笑容。但是陈赓却不害怕他,反而经常跟他开玩笑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彭德怀将军路过三八六旅,当时旅长是陈赓。那时,八路军的生活非常艰苦,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,都很难吃到一顿饱饭。陈赓和彭德怀是老乡,知道彭德怀特别喜欢鱼,于是他费尽心思找了几条新鲜的鱼和几只肥鸡,并精心做了肉丸。
陈赓在宴会开始前开玩笑说,已经让战士们从河里捉了几条鲜鱼,今天咱们就吃鱼,不再挑食。彭总一向生活简朴,对奢华饮食没什么兴趣。听说陈赓这么说,彭总也不好再批评。随着美食上桌,大家品尝后纷纷夸赞,味道非常美味。
其实食物的美味有限,彭总很久没有尝到好的菜肴了,所以这次觉得特别好吃。
品尝过后,肉丸子又端了上来,彭总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。大家顿时鸦雀无声,生怕彭总的情绪突然爆发。陈赓见状,连忙想缓和一下气氛,解释说:“这些丸子是用鱼肉做的,大家放心吃就是了。”
过了一会儿,鸡肉又被端了上来。彭总看起来不太高兴,放下筷子,疑惑地问:“这鸡肉怎么尝起来像鱼肉呢?”
陈赓笑呵呵地说:“鸡儿喜欢在水边住,虽然天天吃鱼,但还是以鱼肉为主食。”这话一说,彭总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林彪给人的印象非常严肃,从不轻易笑一笑。1937年,他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时,特意召集各队队长开会,特别强调队长们要与学员们和睦相处。
是的,那时候我们在黄埔军校一起学习,大家关系很好。我记得林彪校长那时候还是个年轻的学生,他的头圆滚滚的,我还摸过他的头呢。
林彪听了,心里有些愧疚和生气,就说道:“胡说八道,会议到此结束。”
离开会场时,贾若瑜开玩笑说:“今天您开的玩笑似乎有点过了。”但在陈赓看来,这只是正常的玩笑!他没有恶意,也不需要刻意掩饰。这种上下级之间的互动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,更不存在对领导的不敬或不服从问题。
陈毅曾说,陈赓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,内心和外表都毫无保留,让人一眼就能看穿。这句话非常形象,让人印象深刻。
在党内和军内的高级领导中,只有陈赓对粟裕保持着敬畏之心,不敢轻易开玩笑。
1948年,刘邓、陈谢、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。陈赓和粟裕虽然之前没见过面,但心意相通。在这次重要的行军中,两人终于见面了,并且还一起拍了张珍贵的照片。
陈赓和粟裕握手后,又紧紧拥抱了一下。陈赓心里觉得这样的举动很正常,很自然。然而,粟裕一向严谨,即使在部队面前也不容易放松,于是他严肃地瞪了陈赓一眼,说道:“咱们就在部队附近,你不觉得应该更规矩一点吗,陈赓同志?”
陈赓当时吃了一惊,没来得及多想,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,然后以庄重的表情与粟裕合了张影。从那以后,陈赓再也不敢在粟裕面前开玩笑了。
有人问,陈赓和粟裕是不是关系不好?其实,他们俩的友谊在军队里是非常有名的。粟裕非常信任陈赓,两人心里想的一样,什么都聊,配合得非常好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一起在总参工作。陈赓当时在哈尔滨负责创建哈军工,并且还兼任副总参谋长。每当粟裕碰到重要的事情,都会发电报请陈赓一起商量。
陈赓之所以对粟裕保持尊敬但不亲近的态度,是因为粟裕的军事才能让人琢磨不透。粟裕一出现,就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将军气质。这种威严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魅力上,还让人觉得难以接近。这种与生俱来的魅力,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陈赓的热情和个性。然而,也正是这份威严,让陈赓对粟裕产生了深深的敬佩,两人互相欣赏,最终成为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战友。
浙江配资之家,配资炒股配资优秀,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